在我的老家農村,有一種固定的生存模式:男人們都是外出務工,一年才回家一次,女人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。這些男人沒有什么文化,務農的收入又難以支撐家庭開銷,所以他們只能去工地做些力氣活,年底拿回幾萬塊錢,用以維持家庭的開銷。
在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工中,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,就是臨時夫妻。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夫妻,只是在在外打工的這段時間生活在一起。他們看起來就像真正的夫妻一樣,住在一起,一起做飯,一起生活。但他們并不圖長久的在一起,而是在一起相互取暖,相互照顧。
阿珍和劉強就是這樣的一對“臨時夫妻”,他們的這種關系保持了三年。2017年,阿珍離開老家到廣東工地工作,她的主要工作是給工人們做飯。來到這里的她,發現很多人都組成了“臨時夫妻”,他們平時在一起過得很和諧,工作結束之后又會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庭,于是阿珍找到了劉強。
劉強人很好,老實、憨厚,已經跟著現在的老板打工十幾年了。阿珍了解到,劉強的妻子在老家照顧老人,他還有兩個孩子,一個上初中,一個上大學。阿珍和劉強在一起之后,感覺劉強很會照顧她,會幫她干一些重活,還承擔了租房的費用,阿珍也會幫助劉強洗洗衣服,做做飯,兩個人相處融洽,誰也不提自己家庭的事。
其實他們都知道,彼此都有家庭,也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家庭,雖然可能跟家里愛人的感情并不深,但是他們誰都沒有打算離開原來的家庭。
2019年,阿珍離開了這家工地,去了其他地方發展,兩人從此再沒了聯系,或許他們很快就能找到另外適合自己的“臨時夫妻”。
現在,工地上的“臨時夫妻”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。據統計,2013年中國約有10多萬農民工組成“臨時夫妻”,其中73%與配偶分居兩地,在這些臨時夫妻中,27.5%曾經歷過意外懷孕,90%以上做了人流手術。
一般人或許很難理解,他們的這種出軌的行為,難道心里不會內疚嗎?這種背叛婚姻和家庭的行為,為什么會被這多人所接受呢?
其實,農民工的苦,一般人很難想象。穿著又臟又破,隨身攜帶一卷行李和一些生活用品,一群人住在一間臟亂的房間里,吃飯都是隨便找一個角落蹲著就把飯吃完了。
每到年底,鄰居們的討論重心總是在“你今年賺了多少錢?”、“你家孩子考試如何?”、“你們家又新裝修了房子?”……而不是,你在外打工累不累,生活苦不苦。
更重要的是心理方面的寄托,每個人都是背井離鄉,在這里,他們沒有親人沒有朋友,工作累了只能自己一個人忍,長期缺乏親情和愛情的關懷,再加上成年人有一些生理上的需求,就造就了這種現象的發生。
“臨時夫妻”為道德所不齒,卻也是底層勞動人民的悲哀。
俗話說,"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",人只有糧倉充足,豐衣足食,才能顧及到禮儀,重視榮譽和恥辱。這也應了馬斯洛需求理論的觀點,人只有先滿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,才能去考慮愛和歸屬感的需求。如果一個人連生存都覺得勉強,那么愛情與忠貞自然就成了稀缺品。
本文系X職場原創文章,未經授權轉載必究。如需轉載請聯系官方微信號(xzhichang)進行授權。轉載時需在文章頭部明確注明出處,作者和原文超鏈接。
評論
還可以輸入500字 登錄